|
中知大文史系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864 更新时间:2011/11/9 | |||
中知大文史系http://bbs.chaichunz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89 http://bbs.chaichunze.com/forumdisplay.php?fid=189 中国知青网大学《历史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天津扶轮中学校史馆大事记 姚瑞珂 天津扶轮中学校史馆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初建于1988年。1998年,在八十年校庆的前夕,学校又将校史馆进行了翻新、扩建,距今也有十几年了。展品及资料已显陈旧,为适应时代步伐,以符合历史名校建设要求,2010年,学校决定重新搜集补充资料,重新设计,重新布展,使之更加完善。 2010年10月18日,受校领导委托,在退休半年多后又回到了单位,来完成这项学校寄予厚望的工作。学校要求,不但资料尽量齐全,设计风格也要符合时代要求,尽最大努力,把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好。既然校领导的决心很大,当然对我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暑假期间,学校对石楼进行了加固维修,原来校史馆的所有展品均已打包、装箱,并搬往了他处保管,暑假后才搬回了校史馆,资料与实物摆满一地,十分杂乱。万事开头难,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散落在各处的资料、实物收集到一起,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规范,便于查找。原来学校的有关历史资料,经过日寇占领和“文革”两次浩劫后,所剩无几,现有资料基本上为“文革”后的。一些历史资料均是前任校史馆老师在“文革”后逐渐搜集和整理的,很是宝贵。 资料整理到位后,首先从阅读各种历史资料、查阅校友回忆文章、收听录音入手,在有限的资料和录音中,查找遗漏点,核实原有资料,从中找出需要补充到校史里的重要信息。边整理边记载,这个工作量大、繁杂,生怕有什么遗漏。一个书柜的资料,要一张不落的都要认真的翻看,连一张碎纸头也不放过。两千余张的照片,新老照片混杂在一起,十分杂乱,需要一张一张的挑拣分类。老录音不适于长期保管,恐因年久失音,我就把重要的录音资料都刻录了光盘,这样就可以长期的保存了。在整理资料、录音、照片等过程中,对以前持有怀疑及不确定的资料格外留心,并及时发现核实新的内容,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这次比较彻底的资料整理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较重要的校友信息。如,学校在抗战时期南撤到什么地方?以前就知道撤到了湖南冷水滩后,继续办学。通过这次整理,确定了南撤路线,并绘制了南撤路线图,较详细、直观的记录了这次学校大迁移的路径。如,在两座石楼中,哪座先建哪座后建?这是一直没有确定的,这次通过老校友的回忆录音资料,得到了确认。在搜集较重要的老师及校友资料时,就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在资料和录音中只要有一点信息,就穷追不舍,各处搜集和落实资料的真实性,有了肯定的答案后,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及照片。对做出一定业绩的市内及分散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地的校友,本着永不放弃的精神,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等手段,积极寻找线索,并及时的与其联系,索要简历资料和照片,得到了老校友及其后人们的大力支持。如在我校上世纪2、30年代任教的刘瑶章、刘再生、董清溪等老教师和林治远、叶礼敏、陈德来、章元济、关敦、程彤、徐博文、侯贵信等老校友,通过这次整理和完善,资料及照片均补充到了校史资料里。在此基础上,又查找出了潘望远、安忠、冯金成、史万铎、孙晖、陈玉兰等在各条战线取得优异成绩的老校友,并与其取得联系,索要了照片及资料。 原来校史馆里的实物并不多,更谈不上丰富。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积极向老校友征集实物资料,老校友们均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对市内外能联系到的老校友取得联系,并多次往返京津两地,把校友捐献的实物尽可能多的搜集回来。如老校友郭琨,作曲家王连锁、卢森,电影演员赵尔康,青年歌唱家赵振岭,侯贵信大使等捐献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为校史馆的收藏作出了贡献,使我深受鼓舞。这些实物的捐献,使我校校史馆实物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和进一步完整。 关于刘云若校友在校时的资料一直就是空白,我特意在整理资料时加以留意。刘云若原名究竟叫什么?他到底是什么时候毕业?在中学时代有没有写过什么文学方面的东西?这些疑问始终缠绕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查找到他在校时的一些资料,那对于研究刘云若的写作人生将是一个重要补充,也有可能对他目前在社会上的广为传播的自然情况有所更正,这是我一直想搜寻的目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就在我翻阅老校友来信的时候,一位1924年毕业的老校友沈鸿章的回忆文章《扶轮中学校史二、三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果然,当我快看完的时候,我眼前一亮,他真的提到了刘云若在校的一段记载。在不到百字的文字中,对以前社会上的说法做了更正,并提供了刘云若在校期间创作过话剧剧本的情况,很是宝贵。在“能回忆的六十年前旧同学姓名”一栏中,第一个就提到刘云若,肯定了几个问题:1、刘云若在天津扶轮中学的毕业时间是1922年,更正了以前所说的1923年的说法。2、当时在学校所使用的姓名为刘兆熊,更正了以前所说叫“刘兆麟”的说法。3、《红杏出墙记》一书首先是在当时的《大公报》上连载。4、在校期间编著了话剧剧本《结缡劫》,并由学生们编排后,在校庆日时演出。这些资料的发现,填补了刘云若在校期间没有记载的一个空白。 在资料核实当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查找历史人物的资料尤其困难,因年代较远,人已过世,后代难寻。此时,我想到了老校友丁文昌,如能得到他的帮助,就能解决一定的困难。11月15日,我与在北京的1960年毕业的丁文昌老校友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丁文昌校友的大力支持,一次次邮件和电话联系,利用他的人脉关系,找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和照片,老校友又一次为学校作出了贡献,让我十分感动。 在核实了我校老校友、开国大典时第一根国旗杆和自动装置的设计者林治远先生的可靠信息后,校史馆没有其照片和资料,网上的资料很有限,而且本人已过世的情况下,是通过丁文昌校友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联系到了其孙女的电话,马上用邮件通知了我,根据这条线索,我很快就与其小儿子林尊现先生联系上了。当初只是想索要一张照片,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并在短时间内就用邮件给我发了过来,我很是高兴,使校史馆又多了一项重要内容。人心是没有满足的,我想,这个校友是我国第一根旗杆的设计者,对于我校校史意义非凡,因我校校史馆是被天津市委命名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治远校友的工作业绩与这个称号很相符,遂产生了进一步搜集其遗物的想法。通过和林尊现先生多次联系,说明了我的想法,希望他能进一步提供一些实物充实到校史馆,既有资料又有实物,就更有了厚重感。在我的说服下,他终于答应提供一些他父亲的各种毕业证书、聘书、奖状及逝世时复盖在遗体上的党旗等遗物,这使我欣喜若狂。和他敲定时间后,我于2011年3月5日早8点多就赶到了其单位,与林尊现见了面。见面后,很是出乎我的意外,林先生早把各种证书、资料等大量物品摆放在了两个沙发上,等待我的挑选。其中有很多是校史馆从来没有的东西,像林治远先生在我校时的毕业证、学历证明,委任状、履历表等十分珍贵的资料实物均在其中。当时我十分高兴的对林尊现先生的慷慨捐献深表谢意,并答应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校参观。 回校后,我把见到林尊现先生及索要林治远遗物的经过,向康校长作了汇报,与此同时也阐述了我的进一步想法。如果能得到领导的同意,那是最好,就是我想再进一步向其家属搜集林志远的老照片及生活用品、手迹等资料,在校史馆内做一个突出展示,这样就更能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这个想法与康校长不谋而合,得到了大力支持。得到领导的肯定后,及时的又与林尊现先生联系,说明了学校领导的意见,他也很高兴,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 2011年3月9日校史馆的各种材料基本完成,其中包括文字材料2.3万余字,图表6篇,照片约380余张,实物约300余件。经过康校长审阅,基本定稿。仍有部分照片还没搜集到,下一步还要努力查找。 3月中旬,北京丁文昌处又传来了好消息,说已找到了杨绍萱老师的儿子杨中海了,把联系电话告知了我。我及时的与其联系,并向其索要杨先生的照片、著作及“逼上梁山”手稿的复印件,他答应能提供一些,但有些都是文物了,故复印就不太好了,因为3、40年代的纸已经很脆弱了,只能拍些照片,看来也只能这样了,这也使我非常感激。 3月16日,我再次赴京。早晨到北京后与丁文昌校友会和,8点半就来到了林尊现处。他又提供了很多照片,以及所剩下的遗物,手表、图章及用过的手包等。离开了林先生处,就直奔杨中海处,见到我们他很高兴,已在楼下等候多时了。他早已为我准备好了电子资料,通过查看基本能满足我的要求,有需要补充牌照的,我又翻拍了20几张照片。另外,他能提供的实物资料,如杂志、报纸等也一一交给了我,其中就包括当年毛主席给杨绍萱先生的信的复制照片,很完整,比网上的完整多了。在此同时,他又给我补充了很多我对杨老师不了解的东西,像他还曾写过戏剧曲谱、民歌曲谱,历史学、法学专著等作品,使我认识到,杨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知识面很广。原来杨绍萱先生的资料学校掌握很少,拿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很多都是电子版的),我已经很知足了,有些东西在展出时是能说明问题的,能给人直观的感受,这就达到了目的。 告别了杨中海先生,我与丁文昌校友匆忙的吃了点饭后,马不停蹄的坐车赶到了有93岁高龄的李青老校友家。李老见到我们来了,十分高兴,还是那么满面春风,健康乐观,直说感谢母校、母校领导派人来看望他,并滔滔不绝的回忆起在扶轮上学时的一些往事。尤其向我多次谈到,由于当年他家庭困难,吃饭都成了问题,得到了当时的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庶务主任等老师的帮助,直到现在仍念念不忘。还进一步告诉我,扶轮的老师是非常爱自己的学生的,这就是扶轮的传统,因发扬光大。在谈话当中,他明确的告诉我,杨绍萱老师是在1934年到1936年在扶轮任教,使我弄清了杨老师在校的时间,颇有收获。在要离开李老家的时候,李老欣然的与我们照了相,并嘱托我回校后向校领导表示感谢。回想起一整天的忙碌,真是值得,能为校史馆补充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17日下午,康校长亲过来自审阅展室上墙部分的全部380余张照片及图表。又查看了我从北京取回的杨绍萱、林治远的遗物、照片及资料,基本满意,就此定稿。 3月18日上午,天津工业设计协会的同志将已定稿的全部资料取走,同时,我向她们分内容的一一作了讲解。每部分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我有些个人的想法也向她们进行了阐述,她们也都做了记录。校史馆的资料整理已告一段落,接下来只是有个别的照片可能还要作一调整和补充了。 22日设计协会的同志又来到学校,就展示内容与我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 3月上旬,在与康校长商议后,校领导有意给郭琨也塑一尊塑像,这样“个人展室”就都有了塑像,做到了统一。我又及时地与美术学院的赵展老师取得了联系,赵老师虽然近来很忙,但还是满口答应了。我把学校的要求向他作了说明,告知他,这次不像以往那样塑成半身像,而是要把南极站作为背景,展现出和以往不同的风格。并要求其先画出草图,与学校沟通后再行制作。4月7日,赵老师把郭琨塑像草稿传了过来,共三幅。经过与康校长商议后,决定使用第三稿,也就是有长城站浮雕的稿件。与赵老师进行了沟通后,赵老师答应这就动手操作。5月17日在赵老师的陪同下与康校长共同观看了设计的制作的泥模,校长基本满意,同时也提出了小的改动意见。 5月10日,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把设计草案送了过来,并作了幻灯演示。康校长、刘春梅副校长和我共同听取了设计人员的讲解。有些设计思路还是可行的,总的来说也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改动稍大,与原想法有些出入。当场校领导交代我再仔细的把草案过一遍,拿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后再商定。通过我几天来对设计稿反复斟酌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与康校长在19日下午共同研究,确定了最后定稿方案。设计公司的人员将于近期来校,把定稿的设计方案和最后的工程预算一起带来研究。 5月23日,经与康校长研究,林治远的塑像继续找赵展老师制作,具体使用高浮雕还是圆雕方案,由我与赵老师协商。与赵老师联系后,把我的想法与他进行了沟通,并把林治远的照片传了过去,还是由他先拿出草搞来,与校长研究后再定。 5月26日,与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沟通了修改意见,他们完全同意学校的修改方案,基本定稿。他们把预算也拿来了,等待校领导进一步审核后即可实际操作了。6月20日,学校经过与设计公司协商了造价问题,原则定在月底左右开始施工。 6月27日,经过与设计公司多次沟通,校史馆布展内容全部定稿。7月8日学校与设计公司签订了正式的施工合同,7月13日施工队进场开始施工,9月初完工,历时50余天。 新建后的校史馆的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占用了南楼一层的半个楼层,展出面积达320平米。分设一、二、三展室,以及荣誉室和影音室,增添了电子书、电子问答器等具有现代元素的设施,充分利用声光电的功能,使校史馆既有大气时尚感,又不失古朴庄重。 校史馆于9月8日通过了学校领导的验收,至此,校史馆的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建成后的校史馆,于9月14日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德国慕尼黑德尔克森高级中学的师生。 在此同时,还整理出了以介绍扶轮知名教师和校友的小册子《扶轮人的风采》。 学校决定,在校庆日(10月中旬)举行校史馆开馆仪式,为此,学校准备出版《扶轮人的风采》的同时,还把校史馆的内容及照片印成画册,再设计一种纪念品。9月23日,校领导与工业设计公司的领导共同商讨了设计方案。 10月24日,学校召开了“纪念陈省身诞辰100周年暨新校史馆揭幕”大会。区教育局刘颖霞局长及其他领导出席了会议。校友丁文昌、关敦、王连锁及杨绍萱之子杨中海,其孙女杨涓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天津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辛绍兰和崔欣副秘书长、今晚报王振良主任、天津工业设计协会崔立祥秘书长以及天津美院的赵展老师等来宾二十余人。刘局长与关敦校友为新校史馆揭牌,标志着新校史馆正式开馆。校友关敦还给新校史馆赠送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直九”、“预警”两件飞机模型,充实了校史馆的藏品。大会后,领导及嘉宾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各个展室,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为纪念新校史馆落成而出版的《校史纪念》画册和《扶轮学子的风采》一书正式在校内发行。 新落成的校史馆于24日正式揭幕并开馆。老校友丁文昌、关敦、王连锁赶来参加揭幕仪式,杨绍萱老师的儿子及孙女也从北京赶来参加仪式。在开馆之际正赶上老校友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故学校召开了“纪念校友陈省身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新校史馆揭幕仪式”大会。 会议结束后,来宾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新的校史馆,并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参观校史馆的同时,本人有幸与嘉宾合影留念。 *************************************************** 天津历史名校——扶轮中学
|
|||
文章录入:cfccz 责任编辑:cfccz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国际知青村网毛泽东思想学习研究会章程章 国际知青村网联谊会舞蹈协会 家庭教育学院 中知大评议团 国际留学交流咨询处 中知大师生作品集 赤峰学院国际交流网页 中知大体育系 中知大外语系 农林畜牧系 |
![]() |
![]() |
![]() |
![]() |
|
![]() |
![]() |